English

治沙功臣白春兰

2000-07-18 来源:光明日报 新华社记者 董瑞生 高宁生 姜雪城 我有话说

浩瀚无垠的毛乌素沙漠,将永远铭记这样一位女性:20年里,她以执著不屈的人生信念,造福后人的崇高志向,追求科学的实践精神,引导群众苦斗沙海,治沙致富,将一座座鸟草难生、肆虐为害的流动沙丘,改造成为一片片林茂草丰、产业兴旺的“生态庄园”。

她就是宁夏盐池县柳杨堡乡沙边子村农民、全国环保百佳先进个人白春兰。

20年风雨治沙,铺就“绿洲”上千亩。一项产业,就是一棵“摇钱树”。她说:“沙漠固然害人,但你要把它征服了,也能造福。”

今年48岁的白春兰,是一名普通农家妇女,原来家住柳杨堡乡冒寨子村。由于风沙灾害严重,水源奇缺,直到70年代末,很多人家还缺衣少食。深知祖辈饱尝沙害之苦的白春兰,不再等闲视之,她那颗被贫困折磨得几近寂灭的心开始燃起治沙致富的念头。

1980年的一天,听人说沙边子村“一棵树”的地方,虽然也是一片茫茫沙海,但水层浅,挖沙两米就能掘出水。白春兰和丈夫冒贤合计说:“咱到‘一棵树’去吧,那里或许有奔头!”

第二年春天,白春兰和丈夫赶着一辆毛驴车,联合本村另10户人一道,怀着开几亩水地的朴素憧憬来到了“一棵树”。从此,夫妻俩便踏上了一条长达20年的防风治沙之路。

沙边子村,因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而得名。这里每年沙暴天气多达20-30天,风速超过每秒5米的起沙大风多达323次,夏天最高气温可达50摄氏度。生就性格坚强的白春兰,没因环境恶劣而退却。每当东方欲晓,她和丈夫就从8公里外的冒寨子村赶来平沙整地,植树种草,饿了,啃几口干粮,渴了,喝几捧凉水。沙漠里没有草,也没有树,火辣辣的太阳烤得沙地蒸笼般酷热,夫妻俩实在忍受不住,就在锹把上撑起一件衣服歇歇凉。有时狂风骤起,刚刚栽下的树苗被连根拔走,夫妻俩忍着沙砾打脸的疼痛,一棵棵拣回来再重新栽上;树苗被流沙埋住了,就跪在地上,用手扒出来……然而,沙漠却并没有因为他们的执著而敛其恶性。1983年夏,一场灾难终于降临了,夫妇俩历经劳苦开出的3亩水地里的小麦,已经丰收在望,结果一场沙尘暴过后,颗粒无收,而冒寨子却遇上好雨水获得大丰收,同来的人们纷纷返回原地,不少好心人劝她:“这地方是个白受苦的窝窝,还是回村吧!”

望着茫茫沙丘,夫妻俩相顾无言。半晌,她对丈夫说,“俺就不信这地方不养人!咱们大干20年,前10年叫别人笑话,后10年让人来看。”憨厚的冒贤凝望着妻子那不服输的表情,反问道:“谁会来看咱?还不是我看看你,你看看我呗!”两人禁不住失声笑起来。面对失败,夫妻俩没有灰心,他们在“一棵树”搭起土坯房,把家当全部搬了来,决心与沙魔决一死战。

白春兰有4个子女,治沙初期,两个儿子刚上小学,最小的女儿才开始学步,因为没人照管,只好每天跟他们一起上工地。一天,白春兰和丈夫正在沙漠里栽树,突然,一场龙卷风袭来,天地一片昏暗,狂风发出骇人的吼声。已在沙漠里滚爬了多年的小女儿此刻不见了。夫妇俩发疯似地哭喊着,足足找了三个多小时,才在一处沙坡下发现嘴、鼻、耳灌满沙子的女儿,已经昏迷过去。他们连掐带喊很长时间,女儿才“哇”地哭出声来。

暑去寒来,一片片流沙被制服,一道道绿色在延伸。1984年秋,沉寂多年的沙漠终于第一次绽露出笑脸,“给予”他们4麻袋小麦。她和丈夫驮回冒寨子村,逢人便说:“我们能吃到白面了!”

初尝成功的喜悦,白春兰夫妇劲头更足了,他们坚信,治沙能吃到白面,也能增收致富,于是,勾画起了更加宏伟的蓝图:1989年,从市场上买回了第一批仔猪、羊羔和一台饲料加工机;1992年,又推沙开挖鱼塘4亩,投放鱼苗数千尾,成为盐池县第一家沙漠养鱼户;1993年,投资1万元,建起全县首座农家养猪温棚……找到了一把又一把打开致富大门的“金钥匙”。

正当白春兰的沙产业一天天兴旺起来的时候,与她朝夕相处的丈夫却因劳累过度患上了肝硬化。1992年9月,丈夫病情加重,要到银川做手术,麦子铺在场上要打碾,小儿子考上南京一所大学要启程无人送,面对多事之秋的白春兰,心都要碎了。儿子抱着母亲哽咽着说:“你和爸多保重,别挂记我!”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,白春兰泪流满面。这以后,她每天既要侍奉卧床的丈夫,又要种田、植树、喂猪、养羊、饲鱼。1997年深秋,已是肝癌晚期的丈夫眼见着日渐消瘦的妻子,噙着泪说:“守住摊子就行了,别太苦了。”白春兰安慰丈夫:“你放心养病,咱家的果树已经挂果了,好日子就在眼前。”这年隆冬,年仅47岁的丈夫永远地离她而去。

丈夫走了,生产和生活的担子全都压在白春兰一人肩上,但她没因此而垮下,更没有停止治沙的脚步。星转月移,年复一年。现在,白春兰家已累计植树2.3万多棵,封沙育草820亩,治理沙漠1200亩。依托植被、土地、草场和水源,她家相继发展了果园、养猪、养羊、养鱼等多种产业。去年,全家人均收入达2万多元。

20年风雨治沙,“小学文化”变成了“土专家”。她说:“干啥事不能光靠流汗、苦干,还得加个‘巧’字,这个‘巧’就是学科技。”

治理沙漠,需要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,更需要科学求实的态度。但起初白春兰夫妇并不认这个理。

那是1984年初春,县科委奖励她家一捆优良品种的葡萄苗。白春兰如获至宝,小心翼翼地将其一棵棵植在沙地上,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料。然而,树苗最终还是死了。她心里十分难过,但又迷惑不解。经请教专家才知道,原来这块地太“沙”,下面存不住水,上面蒸发量大,葡萄是被“渴”死的。实践给白春兰夫妇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技课。他们从中意识到,要在沙漠里有大作为,光凭一股子执著劲是远远不够的,还必须要有科学技术作指导。

一天,白春兰从县上一位干部那里得知,离“一棵树”不远,有个兰州沙漠研究所设的试验点。兴奋的夫妻俩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试验点求教。正在忙碌的一位科技人员见他俩衣着破旧,满脸黝黑,开始并没留意。见此景,白春兰耐不住了,一把拉住他的胳膊,几乎是哀求地说:“帮帮我们吧,俺种下的树活得太少了!”当这位科技人员得知她家是沙边子第一个农民治沙户时,深受感动,马上放下手中的活,跟他们一起来到治沙现场,手把手教他们扎草格固沙的方法,帮助他们选择适应沙地生长的沙柳、杨柴、花棒等耐旱沙生植物苗种。这一年,他们种植的树苗成活率达到了70%以上。

从此,这对夫妻只要听到哪里有办培训班或有新的实用技术,无论路途多远,手头多忙,夫妻俩都要想方设法去学习。1992冬天,白春兰在县科委的实验基地看到,一座用塑料薄膜覆盖的猪圈里,十几头猪膘肥体壮,而自家土圈里养的猪,一到冬天就掉膘。她和丈夫就住在实验点上学,并模仿着建起了盐池县第一座农家温棚猪舍。当年不仅生猪出栏时间由原来的9个月缩短到了6个月,还育肥出栏生猪200头,比上年多出栏160多头。长期困扰白春兰的“一年育肥,半年掉膘”的难题,终于迎刃而解。

在治沙致富过程中,白春兰夫妇还大胆进行科学试验。为了了解农作物对沙漠土壤的适应性,她在新开发的土地上试种了四块试验田:一块沙土地,一块黄土地,一块沙上铺土,一块土上铺沙,种同样的作物,施同样的肥料,并同时灌水,一年下来,实验结果表明,沙上铺土庄稼长势好产量高。实验成功了,但要挖掉1米深的沙子,再翻出黄土铺在沙子上,费工费时。她一咬牙说“干!”这一干就是3个月,期间用坏了2辆架子车,磨秃了10把铁锹,终于开出了30亩水浇地。

科技一旦被群众所掌握,便会产生巨大的创造力。10多年来,白春兰利用自己所学的林草栽植技术,创造了“三行制治沙法”,即以草挡沙,以柳固沙,栽植果树杨树防沙,既有效地遏制了流沙危害,又提高了经济效益。她还利用3条带子井,采取立体复合种植法,在沙滩上创出了“吨粮田”的奇迹。如今,只有小学文化的她,已是能够熟练掌握十多项实用技术的治沙“土专家”。

20年风雨治沙,从单打独斗到联户开发。她说:“一家富了不算富,大家都富了才圆了我心中的梦。”

岁月蹉跎,黄沙磨逝了她的青春,绿色也给了她丰厚的回报。白春兰依靠治沙踏上了富裕之路。但她始终没有忘记仍在沙漠边受穷的乡亲们。这些年来,她不断说服和帮助当地群众一起投身治沙,演绎出了一个又一个治沙致富的故事。

“要不是白阿姨拉一把,我现在还不知是啥样子哩!”在一片玉米婆娑、绿桃飘香的“沙漠庄园”里,记者见到了冒寨子村的尤虎。回首往事,这位37岁的汉子禁不住热泪盈眶。尤虎过去不是赌博,就是喝酒,惹得家人嫌邻里骂,都说他没出息。1991年初夏的一天,白春兰用四轮车拉着40头猪崽,突然出现在尤虎家的门前,语重心长地对尤虎说:“虎子,人活着要有志气,你再这么胡折腾咋行?这猪你先养着,饲料尽管去我家拉,钱先赊着,等卖完猪再还我。如果赔了本,我就不要了。”尤虎感动地说:“姨,你放心,我一定把猪养好,报答你!”

这一年,尤虎靠养猪净赚8000元。而当他提着礼品去还所欠的4800多元猪崽款和饲料款时,白春兰却死活不收,对他说:“这些钱你先拿着养猪,等有了底子,也来沙漠上干一番吧!”感受着一颗纯朴无私的爱心,这名西北汉子眼泪夺眶而出。没过几年,他就在白春兰的指导下,用养猪得来的钱承包了一片沙地,开发沙产业。如今,他家已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经营起了一座占地80亩、资产约20多万元的家庭农场,成为远近闻名的“防沙治沙示范户”。

年过五旬的白兆贵,曾经是沙边子的老住户。七十年代末,面对紧逼而来的沙漠,举家搬迁。谁知,远离了风沙却避不开贫困。有一天他回乡串门时,看到白春兰的“沙漠庄园”林茂粮丰、六畜兴旺,便动了迁回来的念头。几经周折,一家人终于再次回到沙边子。白春兰主动上他家传授植树固沙、围栏养羊、温棚养猪等技术,使他家很快扎下了根。如今,白兆贵一家已封沙造田26亩,植树2000多株,养羊160多只、养猪20多头,过上了好日子。他由衷地说,“是白春兰为我趟了条致富路!”

白春兰助人治沙致富的故事,还有很多很多。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,相继有88户人家来到沙边子村,造绿固沙,开发沙产业。到去年底,全村累计治理沙漠7万多亩,人均纯收入达2800元,成为盐池县的小康村。

今天,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春风,白春兰治沙致富的信心更足了,眼界也更加开阔。她不再满足于昔日单打独斗的治沙方式,决心以市场机制为纽带,联合更多的群众一起治沙。最近,她刚刚承包了1000亩沙漠,正着手兴办一家股份制沙治有限公司,动员乡亲们有钱出钱,没钱出力,联合治沙,共同致富。

白春兰,一位土生土长的农家妇女,用青春和汗水绘出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,她的做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。近十多年来,她先后被评为全国“三八”红旗手、全国“三八”绿色标兵、全国环保百佳先进个人、自治区劳动模范,并荣获中国“十大女杰”提名奖。

(新华社银川7月17日电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